“……二十八把面發(fā),二十九蒸饅頭,三十晚上扭一扭,大年初一拱拱手!泵颗R春節(jié),家家戶戶就開始為迎接春節(jié)忙碌起來。在中國人的心里,對于年的那份眷戀與回憶每個地域都有著獨特的“年的故事”。無論離家多遠,回家,過年!都是中國人心照不宣的默契與期盼。
有人把春節(jié)比喻成“中國人的朝圣”,沒有比春節(jié)更能讓中國人驕傲的了。為了能夠過一個團圓年,我們像游子朝圣般返鄉(xiāng)。春節(jié),以及完成敬灶神、吃年飯、貼春聯(lián)、鬧元宵這些儀式,不僅蘊含著節(jié)日的秘密,而且有更中華文明的秘密。過年更是一種身份認同和文化歸宿,無論人們在生活中經(jīng)歷了什么、失去了什么或是得到了什么,在春節(jié)即將來臨之際,人們都希望回到他的家鄉(xiāng)與家人一起過年。
在我國,由于疆土遼闊地域?qū)拸V,每逢節(jié)日時,各地的風俗差異也就突顯出來。像粽子是吃甜的還是咸的,月餅和元宵是肉的還是素的,我們總是為之樂此不疲的爭執(zhí)著。 倒不是為了單純的對錯高低,僅僅想滿足自己對于節(jié)日的氣氛感。過年當然就更不一樣。就拿除夕吃什么來說,南方和北方已有明顯的差別。北方除夕夜多包餃子吃,以諧音取“更歲交子”的意思。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。元宵又叫“湯圓”、“團子”、“圓子”,中間包糖為多,取全家團圓美滿甜蜜之意。年糕由糯米做成,以諧音取“年年高”之意。
到了正月初一,人們早早起來,相互祝福。吃過早飯,人們穿上新衣,到親戚朋友、左鄰右舍家去拜年,預祝在新的一年里萬事如意。每家都會以瓜子、花生、糖果等零食招待客人。這一天,人們吃的大多是節(jié)前準備好的食物,即取其“有余”之意。北方大多吃饅頭,南方還是以米為主。北方過年吃什么,雖然與南方不太一樣,但也有幾分相似,都是歷史傳承下來的,只是地域的不同造成現(xiàn)在的多樣化。
雖說在習俗上的過年南北有所差異,但是形式上都是迎接新年為主題。這些差異,反而造就了年的故事,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延續(xù)。
|